翼牛网
直面人的欲望,探讨人应该如何诚实地面对自己,没有污名化嫉妒和精神分裂。
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
文 /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赵阡合
编辑 / 杨静茹 rwzkhouchuang@126.com
电影《花漾少女杀人事件》拥有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开头:女主角江宁(张子枫饰)蹬着锋利的冰鞋在冰上滑行,在经过对手钟灵(丁湘源饰)的身边时,江宁抬脚用冰鞋划过了钟灵的脖颈,钟灵随即倒向冰面翼牛网,脸上混着惊讶和恐惧,血在冰上流淌开来……接着画面一转,时间回到三周前。导演周璟豪由此出发,开始讲述这场“少女杀人事件”的始末,一个关于竞争、压迫以及自我认同的故事。
故事主要围绕一段独特的“三角关系”展开:花滑选手江宁、江宁的母亲兼教练王霜(马伊琍饰),以及突然闯入母女世界的“天才选手”钟灵。三个角色组成三组关系,相互纠缠,推动着剧情发展。
王霜和江宁是一对典型的东亚母女,退役运动员王霜对女儿寄予厚望,计较着江宁每个动作的得失,而江宁则在母亲日复一日的高压训练下如一根紧绷的弦,展现出乖巧与疯魔相交织的复杂面貌。江宁与钟灵是“七月与安生”式的情感关系,两人既是好友也是对手,对江宁来说,钟灵就是一个“理想化的他者”,在钟灵身上,江宁看到了很多她无比憧憬却不可得的个人特质,比如松弛感,比如享受花滑,比如肆意而为;而钟灵的优秀,也让江宁处于一种“被取代”的恐惧之中。王霜与钟灵呢,像是失意的伯乐遇到新的千里马,王霜给她女儿拥有的一切条件,这自然引起了江宁的嫉妒。于是,三人就此缠绕到了一起,直到“杀人事件”发生,谜底揭晓,观众才豁然开朗——原来钟灵是江宁精神分裂出的“分身”,是她脑海中的假想敌,母亲王霜明知钟灵并不存在,还是配合江宁丰满了钟灵的人物形象,意在借由嫉妒,激发出江宁的潜力。
这种直击内心阴暗面的视点,让《花漾少女杀人事件》具备了心理惊悚片的质感。作为导演周璟豪的长片首作,这部影片体现了导演对类型片的驾驭能力。虽然片中的“三角关系”盘根错节,但周璟豪以江宁为轴心,简练且清晰地交代了叙事主线:一个突破不了自身困境的花滑运动员,顶着比赛夺冠的巨大心理压力,想在母亲面前证明自己,害怕其他选手坑害自己、取代自己。
围绕这一主线,《花漾少女杀人事件》杂糅了多种类型片特征:悬疑、惊悚、青春等,但它并未因类型混杂而变得不伦不类,而是根据情节的需要对这些类型的特性进行了适当运用。比如,它打破了国产青春题材惯有的温情和浪漫,用心理惊悚的方式剖析年轻人内心的伤痕与挣扎,用逼仄的视角、幽闭的空间带出江宁与母亲之间扭曲、窒息、充满控制欲的情感关系。很多时候,母女之间的对峙戏都发生在封闭的空间里,如滑冰场、汽车内或是家中。因为王霜是江宁的教练,所以长辈对子女的规训就变得更加理所应当——我对你要求严苛,是为了让你夺冠。而江宁也在长期打压下对这种规训变得麻木。即便旁观者对她说“你妈挺疯的”,她第一反应也不是认同,而是忙不迭地否认,为母亲开解。
镜头语言和配乐设计也给影片的惊悚气质加分不少。摄影指导余静萍在片中使用了许多浅焦、广角、俯仰拍,或是将机器固定在演员身上以第一视角外化角色的心境,如实记录下角色的煎熬和苦痛,使画面生成一种流动的呼吸感。配乐方面,影片使用了大量的短促弦乐声和充满颗粒感的键盘音,急促、跳跃、紧张、反复,既与花样滑冰的运动特性和美感相契合,也推动了悬疑叙事和人物情绪的层层递进。
乍一看,《花漾少女杀人事件》很像是一部讲代际关系或女性竞争的电影,但其实它真正想讲的却是一个关于自我的故事:人,如何面对个人的极限?江宁“疯”了,她得了精神分裂症,王霜也“疯”了,她带着生病的女儿继续训练,直到江宁对钟灵的嫉妒发展到顶峰,杀死了对方。角色越疯魔,观众越唏嘘,以自我压抑为代价,将自己的一切包括身体健康献祭给成功,真的是值得的吗?影片把花滑拍得很美,冰场上的美好与选手内心的苦痛阴暗形成鲜明对比。
尽管包裹着“少女杀人”的惊悚外衣,影片的底色依旧是温情的。结尾,那场至关重要的大赛到来,江宁突然发现钟灵并不真正存在,而是自己生病了,母女两人就还要不要参加比赛有一段对话。王霜坦诚自己的职业生涯并非如之前说的——因为生育江宁而中断,实则是因自己能力有限、无法企及冠军,江宁只是她的一个借口,她让江宁不必内疚,可以不用再参加比赛了。而江宁也坚定地道出心中所想:我滑冰,是因为,我真的很想赢,我和你,是一样的人……母亲的严厉控制也是她给自己找的借口,只有这样她才能接受自己的那些不完美。以这种近乎残忍的方式,母女和解了。人在无法面对自己突破不了的瓶颈时,都只能自欺欺人地活下去。
最终,江宁走向赛场。冰面上,她摔倒了,“钟灵”又出现了,这次,她没有抵触对方,而是选择与对方共舞。
需要一提的是,分裂出的“钟灵”是江宁灵魂中缺失的、渴望又不可得的另一个自我,江宁与钟灵的这种自我撕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0年的美国电影《黑天鹅》里的“黑白天鹅之争”。在《黑天鹅》里,芭蕾舞演员妮娜为了精进技艺、获得首席领舞的位置,经历了一场煎熬的较量与转变,并用精神分裂制造出了幻象。同样涉及身体艺术,同样涉及女性竞争,同样涉及精神分裂下的“杀死自己”……这些相似之处都让《花漾少女杀人事件》陷入了融梗乃至抄袭的争议。
不过,在这些框架的设定之下,《花漾少女杀人事件》依然算是做出了自己的表达,直面人的欲望,探讨人应该如何诚实地面对自己,而且很宝贵的是翼牛网,没有污名化嫉妒和精神分裂。对于在高压、高期待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,影片提出的问题依然有效,如何在追求卓越与保有自我之间寻找平衡?当外界的肯定成为个人存在的唯一证明,灵魂的代价又该如何计算?
卓信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